一泓碧波三千里,川流不息,潤澤沿岸民生。南水北調工程是國家的戰(zhàn)略性工程,分為東、中、西三條線路。其中,中線工程起點位于漢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庫,接下來,我們通過一個短片來了解一下這條輸水生命線。
中線工程:輸水干線總長1432公里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從長江最大支流漢江中上游橫跨湖北和河南兩省的丹江口水庫調水,輸水干線總長1432公里。自2014年12月12日,渠首開閘放水以來,汩汩丹江水一路北上,15天后注入北京團城湖,為京津冀豫沿線26座城市輸水近650億立方米,相當于4400多個西湖,直接受益人口超1億人。
黃河水和長江水在鄭州“相遇”
來自丹江口水庫的長江水自渠首出,一路自流向北,黃河成為阻礙南水北去的天然屏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穿黃工程”由此誕生?!按S”顧名思義就是“穿越黃河”,黃河河床下復雜的地質條件,注定了穿黃隧道不同于一般的交通隧道,也造就了隧道非同尋常的構造。南水北調工程建設者在鄭州花園口西黃河河床底部40米深處開鑿兩條隧道,穿黃隧道為雙線有壓輸水隧道,單個洞長4250米,內徑7米,這樣的內徑可以滿足洞內跑汽車。有了“穿黃工程”,北上的長江水通過兩條穿黃隧道與黃河立體交叉相遇,平時,黃河水在上面流,南水北調的長江水在河底隧道中流過,兩者上下而過,猶如一條巨龍在黃河之下隱去了身影。
南來的江水如何“喝”“存”“補”?
南水北調極大緩解了北京水資源緊缺形勢。目前,南水已占北京城區(qū)供水的70%以上。
在儲存南水方面,北京市利用南水北調配套密云水庫調蓄工程反向輸水,累計向密云水庫、懷柔水庫、大寧調蓄水庫、十三陵水庫等存蓄水量約8億立方米。另一方面,北京還對有條件的地下水源地開展了試驗性補水,水位回升明顯。